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21-05-13
导读
在40多家提名机构、100余位提名专家和评审专家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环境技术进步奖”圆满完成,36个项目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的获奖成果包括国际专利12项、发明专利646项、实用新型专利864项;2017-2019年,相关产值高达935亿元,实现利润121亿元,出口创汇10.8亿元,充分体现了我国环境技术研发实力和技术转化所产生的巨大综合效益。
我会将陆续发布获奖项目简介,供社会各界人士参考。
(注:所有发布材料均由获奖单位提供。)
项目名称:烧结烟气循环减量耦合逆流式活性炭超低排放控制技术与应用
项目编号:HJJS-2020-1-03
获奖等级:一等奖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科洁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完成人:朱廷钰、王新东、徐文青、李建新、卢建光、李玉然、张弛、耿立唐、万斌、李超群、李宝忠、刘宏强、董文进、阎占海、杨阳
项目研发团队
项目简介:
烧结工序是钢铁行业最大的污染物排放源,其颗粒物、SO2、NOx排放量分别占全行业的30%、60%、50%,是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的核心工序。由于烧结工序烟气量大,当前末端控制技术的成本居高不下,如何在达标排放基础上降成本增效果,实现烟气综合治理成本最小化,是当下烧结烟气治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项目组研发了“烧结烟气循环减量耦合逆流式活性炭超低排放控制技术”,创造性提出“浓度-气量二维指标控制”的减排思路,开发了烧结烟气选择性循环节能减排技术,实现源头烟气减量和CO过程减排;通过与生产深度融合和关键设备创新,实现污染物减排与节能、提产多功能耦合,推动“环保约束生产”到“环保促进生产”的变革;研发了多功能分区逆流式活性炭技术与装备,通过脱硫脱硝分区,突破传统活性炭技术的脱硝效率瓶颈;研发了模块组垂直叠加及离线技术、活性炭流化分选设备,破解降低活性炭自燃风险、减少碳消耗等行业技术难题;建成国内首套“烧结烟气循环减量耦合逆流式活性炭超低排放控制技术”示范工程,突破关键技术参数耦合,形成技术优势互补,在超低排放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通过环保与生产深度融合,实现综合治理成本优化,为烧结烟气超低排放控制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
项目共公开、授权国内外专利40多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发表SCI论文14篇、专著6部;形成国家/企业标准5项;技术入选《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2018)》《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2019)》等多个国家推荐技术文件,并入选2019年度钢铁工业协会“钢铁工业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技术案例汇编”;项目成果科技成果鉴定结论为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成果已完成14台套工程应用,年处理烟气量达980亿Nm3,年减排粉尘量约0.5万t,SO2约8.6万t,NOX约3.3万t,CO约12万t,近三年新增销售额累计38.6亿元,新增利润15.2亿元。
烟气循环减量耦合逆流式活性炭超低排放控制技术示范工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