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21-04-01
导 读: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了2020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生态环境部公告2021年第3号)(简称《目录》)。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具体承担《目录》的技术筛选和编制工作。为便于各相关方使用《目录》,我会编制了《目录》典型应用案例,将陆续在微信平台上发布。所有案例均来自目录入选技术的申报材料,案例内容经业主单位和申报单位盖章确认,其内容真实性由申报单位负责。
高能环境—有机污染土壤异位热螺旋间接热脱附修复技术典型应用
案例(二)
工艺路线
污染土壤经预处理后送入螺旋加热腔体内,在螺旋运动过程中被加热至目标温度,土壤中污染物受热气化从土壤中解吸逸出,脱附尾气收集处理后达标排放。
主要技术指标
修复后土壤中的挥发和半挥发性污染物浓度可达到土壤修复目标值,尾气排放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要求。预处理后土壤含水率<20%,粒径<3cm。土壤加热温度范围150℃~500℃。
技术特点
处理效率高,运输、组装和调试周期短,自动化程度高;尾气产生量少,尾气含尘量低。
适用范围
挥发和半挥发性有机物、汞等污染土壤修复。
案例名称
南通某1.8万立方米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异位热螺旋间接热脱附修复工程
业主单位
南通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案例概况
工程地址: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
工程规模:污染场地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约1.8万立方米。
投运时间:2018年。
验收情况:通过验收。修复工程达到了设定的目标,符合招标文件和合同约定的要求。
工艺流程
经预处理后的有机污染土壤由进料单元送入热脱附单元,通过燃烧器对加热室升温,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随温度的升高不断气化与土壤分离,加热处理后的土壤喷湿后出土。废气经收集后采用冷凝+活性碳多级吸附处理,废水进行集中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管网。
污染防治效果和达标情况
场地修复后,苯并(a)蒽低于0.63mg/kg,苯并(b)荧蒽低于0.64mg/kg,二苯并(a,h)蒽低于0.064mg/kg,苯并(a)芘低于0.4mg/kg。
二次污染治理情况
本项目详细分析了二次污染产生的来源,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及噪声的排放均达到国家相应的排放标准要求。
主要工艺运行和控制参数
进料颗粒粒径<3cm、含水率≤20%;土壤加热温度范围150℃~500℃,停留时间30min~45min。
投资费用
项目投资费用2668.85万元。
运行费用
人工费79元/m3、机械费940元/m3。
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情况
装备采用蓄热式加热方式,提高了热能利用效率;进料口设置气锁,有效防止外界冷空气在进料阶段进入加热体,避免热量损耗;装备只需要对加热设备内部的中空螺旋杆进行旋转运行,在相同处理能力的情况下,能耗较低。
申报单位: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是生态环境部的年度技术推广工作,《目录》紧密结合当年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和热点领域,推出经工程实践证明技术水平先进、环境效益明显、经济可行的污染防治技术,供企业和管理部门参考使用。《目录》发布后,我会配套公布《目录》技术对应的典型应用案例。
2019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水污染防治领域)》典型应用案例
2018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典型应用案例
...
...
...